目录
第 1章 生产技术
第 2章 利润最大化
第 3章 成本最小化
第 4章 消费者行为
第 5章 消费者理论专题
第 6章 进一步的消费模型
第 7章 完全竞争市场
第 9章 不确定性和个体行为
第 10章 不确定性下的交换
第 11章 资产市场
第 12章 完全信息博弈
第 13章 不完全信息博弈
第 14章 独占市场
第 15章 静态寡占模型
第 16章 多阶段寡占竞争
第 17章 拍卖
第 18章 社会选择问题
第 19章 市场失效
第 20章 委托 –代理理论
第 21章 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信号
附录 I 数学基础知识
附录 II 参考答案
第二版前言
离本书上一版出版已逾十年。其间 ,虽然微观经济理论并无重大的发展 ,但国内微观经济学教学状况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 ,由于不断强调高等数学基础在经济学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性 ,近年来经济管理类研究生入学时的数学准备已今非昔比 ,使得研究生阶段的经济学理论教学更为顺畅和有效 ;另一方面 ,随着近年来大量海归博士毕业回国充实到国内高校教师队伍中 ,研究生经济学理论教学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具体到研究生微观经济学教学上 ,理论的系统性、分析手段和理论深度都已有较大提升。本书新版就是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和需要而推出的。
新版对上版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修改。第一 ,新版更正了上一版中存在的一些疏漏。第二 ,进一步充实了现有章节的内容 ,例如第 4章和第 5章增添了 Dixit-Stiglitz (1977)模型的基础性内容 ,博弈论部分适当置换了一些实例 ,并增添了均衡的讨论内容等。第三 ,也是这一版最大的变化 ,是新增 “资产市场 ”和 “社会选择问题 ”两章 : (1) “资产市场 ”一章插入原第 10章和第 11章之间 ,属于不确定性条件下的一般均衡模型 ,这一补充不仅完善了 Arrow & Debreu一般均衡体系 ,而且也将日益重要的资本市场纳入了本书体系 ; (2) “社会选择问题”的主旨在于将个体偏好 “加总”为社会偏好,为个体偏好到集体行为架起桥梁。
感谢马永亮博士,他为本书的格式排版付出了巨大的艰辛和努力 ,大大提升了本书的阅读体验。书稿交付出版社后 ,出版社各位编辑对后期出版事务的安排调度高效合理 ,为本书的顺利出版贡献良多,在此也一并感谢。
蒋殿春 2017年 3月 30日
第一版前言
这本《高级微观经济学》是在本人 2000年出版的同名教材 (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 )基础上经过大量修改和完善而成的 ,其对象为经济学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或高年级本科生。它力图在较为系统地介绍 “标准 ”的新古典微观经济分析技巧的同时 ,突出展现该学科近年来的最新发展趋势。
一、理论发展一览
自 19世纪晚期杰文斯、门格尔、瓦尔拉斯和戈森等人为代表的边际主义学说 ,到 20世纪上半叶希克斯的《价值和资本》和萨缪尔森的《经济分析基础》等著作发表 ,新古典微观经济学从萌芽走向了成熟。稍后在 20世纪 50年代 ,阿罗和德布鲁的工作又将其推向了非常完美的境地。但是长期以来 ,其完全竞争假设以及由此得到的一些不切实际的理论结果一直遭到许多经济学家的严厉批评。
这些批评没有使这一学科就此沉沦。相反 ,它们间接地推动了微观经济学现在的空前繁荣。随着 20世纪 70年代非合作博弈论分析方法的引入 ,寡占理论揭开了新的篇章 ,信息经济学也迅速崛起并壮大。这些发展变化来得如此迅速和深刻 ,包括西方经济学界也始料不及。 1970年阿克尔洛夫关于二手车市场逆向选择问题的信息经济学经典论文发表之前 ,曾遭三家权威杂志拒绝登载 ,但到了 20世纪 80年代中期 ,信息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分析基础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 60年代之前 ,作为 “主流理论 ”的一个例外 ,古典寡占模型的视角只是寡头的产量或价格行为 ,现代寡占理论不仅分析的深度大大提高 ,而且研究触角已经延伸到广告竞争、新产品研究开发竞争、市场进入壁垒等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各个方面。微观经济学已从传统的价格理论的代名词 ,演化成为一门研究价格和非价格经济机制下的个体行为 ,以及这些行为的加总结果的学科。今天 ,微观经济学不仅处于现代经济学研究的最前沿 ,而且已经真正成了所有经济分析的基础理论。
但如果有人认为新古典经济学已经完成它的历史使命 ,那是一个严重的误解。这一凝聚了众多经济学巨人两百多年创造和智慧的理论体系 ,不仅能在许多场合对经济现实提供睿智的分析见解 ,而且还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经济学家对传统微观经济学所做的 ,是放宽其较为严格的理论假设 ,在博弈论模型中讨论各种情况下经济个体的行为选择。这些工作是对原有经济理论的累加和发展 ,而不是革命。事实上 ,完全竞争市场可以视为一类特殊的博弈模型。如果一个博弈中各局中人的支付仅依赖于自己的战略选择 ,而与其余局中人的行为无关 ,并且信息是完备的 ,新古典微观经济环境便又一次凸现在我们面前 :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偏好和市场既定价格 ,在收入约束下最大化自己的效用 ;厂商根据外生的价格水平 ,选择利润最大化产量。传统微观经济学中丰富的理论命题 ,为更复杂的模型研究提供了理想的参照。
另一方面 ,博弈论的引入无疑丰富了经济学家的分析手段 ,但微积分、非线性规划等传统的分析工具 ,以及比较静态分析等在新古典理论中发展成熟的研究技巧 ,即使在博弈模型里也是不可或缺的。若缺乏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知识 ,那么绝大部分近来涌现的理论模型是难以阅读和理解的。
二、本书特点
本书承袭了初版以下主要特点:
第一是突出表现本学科最新的发展变化。我们以近一半的篇幅 ,重点介绍不确定性理论、非合作博弈论、信息经济学等目前也属经济学研究前沿的主要内容。
第二是考虑到本教材的读者层次 ,传统的新古典理论相对写得较为紧凑 ,但深度和广度都比以前的教材有较大的提高。比如 ,明确讨论最大值问题中的角点解条件 ,强调比较静态分析的重要性 ,引入对偶性定理等 ;另外 ,在标准的偏好理论之外 ,介绍了显示偏好理论、 Lancaster偏好理论。
第三是考虑到许多内容已经达到了相当深度 ,本书不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概念和方法 ,而是在每一章末都推荐相关问题的主要参考文献,鼓励学生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第四是关于书中的内容行进方式 ,考虑到我国学生数学基础较弱 ,而这种层次的教材又根本不可能避开数学工具 ,我们采取一种介于理论的严格性和直观性间的折中办法 :命题论证以数学方法为主 ,但对假设条件、结论以及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都以图形和文字加以直观解释。作者以为 ,这种方式既能基本上保证理论的规范性 ,同时还使内容显得生动有趣 ,易于理解。另外 ,作者尽力将全书所用的数学知识限制在最小范围以内 ,这些数学知识作为附录列为专门一章,供读者随时查阅。
三、修改说明
新版对初版所做的修改遍及各处,但主要是下面四个方面:
第一是更正初版中存在的错误。虽然这些错误基本不影响正常阅读 ,但这不应当是一部教材的最低标准。尽管书中不少错漏之处都是读者向我指出的 ,但没有理由要求每一个读者都有识错的义务和能力。错误就在那里 ,年复一年地嘲笑着作者。由于这个原因 ,我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做了纠错工作。尽管不可能完全杜绝错误 ,但新版在这方面的确有了很大的提高。
第二是对原有的部分章节进行了完善。其中 ,最为明显的是博弈论部分经过了调整和充实,不完备信息博弈的内容几乎全部改写,并单独列为一章。
第三是新增了拍卖理论内容 (第 17章)。作为非合作博弈论的应用 ,拍卖理论近年来日趋活跃 ,不仅拓展了微观经济学的内容 ,而且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市场价格形成和信息传播机制的理解。本书引入拍卖理论的基本内容 ,就是希望顺应这种理论发展趋势 ,推动拍卖理论在国内的研究和应用。
第四是为了帮助读者做章末的练习问题 ,同时也希望通过各类问题的解题过程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微观经济分析方法 ,新版增加了全部习题的解答。提供习题解答也许会使一些学生轻易放弃自己求解的努力 ,但我认为它突出了练习问题的重要性 ,同时还可能会鼓励更多的 读者关注并认真思考这些习题 ,因为他们知道必要时可以找到有用的提示。需要指出的是 ,不少经济学问题同时存在多种解答路径 ,所以读者不应当将这里提供的解答视为 “标准答案 ”。
还需指出的是 ,新版中个别专业术语做了改动 ,使之与目前国内大多数文献使用的习惯相符,希望不致引起读者误解。
感谢我的学生和关心本书的其他广大读者。是他们的赞扬和批评 ,促使我努力工作 ,使得本书在初版基础上又向前迈进一步。特别要指出的是 ,博士生张宇、黄静、高越、王荣艳、杨长志、袁永娜、李峰、张宁和刘津等直接参与了本书习题解答部分的编写过程 ,相当一部分习题答案都是我在他们提供的解答基础上审校、修正或加工而成的。当然 ,其中存在的错误由我独自负责。
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的林君秀主任和张慧卉编辑 ,她们对我一再拖延交稿日期给予了最大的宽容和理解,她们为本书出版付出的辛勤努力和表现出的专业素养令人敬佩。
蒋殿春 2006年 3月 25日于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