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内容/
1.3研究的重难点/
1.4全书结构/
第二章文献综述/
2.1引言/
2.2相关核心概念界定/
2.3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4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5以往研究的特点与不足/
2.6小结/
第三章理论基础/
3.1引言/
3.2架构理论/
3.3概念隐喻理论/
3.4美国的两党政治与架构隐喻特征/
3.5小结/
第四章研究方法/
4.1引言/
4.2研究的主要问题/
4.3语料的选择与提取/
4.4架构提取/
4.5隐喻识别/
4.6概念隐喻分布和隐喻疏密度分析/
4.7架构隐喻分析方法/
4.8小结/
第五章布什与奥巴马政治语篇的表层架构对比分析/
5.1引言/
5.2表层架构分析/
5.3表层架构对比分析/
5.4小结/
第六章布什与奥巴马政治语篇的深层架构对比分析/
6.1引言/
6.2深层架构对比分析/
6.3小结/
第七章当代美国政治语篇的架构隐喻模式分析/
7.1引言/
7.2道德模式/
7.3道德伦理的隐喻性/
7.4美国道德伦理概念的隐喻学分析/
7.5严父慈亲模式的道德概念及其隐喻性/
7.6美国政治语篇的架构隐喻模式/
7.7小结/
第八章结语/
8.1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8.2本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8.3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8.4本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前言
对于政治语篇英文“discourse”一词主要指自然语言中各种形式的符号,它能够表示完整的语义,并且与语境以及社会诸多元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国内有的学者译为“语篇”,有的学者译为“话语”,笔者使用“语篇”译法。(或话语),国外研究经历了从修辞学视角研究政治修辞格的运用和策略,从传播学视角研究政治语篇中的主要框架和语篇功能,从批评语言学视角研究政治语篇中语言和权力的关系,从功能语言学视角研究语篇的结构与功能和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研究政治语篇中的架构与概念隐喻等发展历程。国内研究经历了从修辞学视角研究政治修辞的基本要素及其运用效果,从传播学视角研究中国政治传播中政治语篇的特征、困境和对策,从批评语言学视角综合运用功能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研究政治语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研究政治隐喻与意识形态的互动和从历时视角研究不同时期中国政治语篇中隐喻模式的特点、建构方式以及政治涵义等发展过程。可见,以往的研究经历了从语篇的形式与结构转向其功能与认知的过程,并呈现出多维视角和认知研究的两大趋势。但是,国内政治语篇研究大多侧重语篇本身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很少从受众的视角,从认知和社会两个维度来动态地研究政治语篇,也鲜有学者对政治语篇架构隐喻模式进行认知构建。纵观国内外研究,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Lakoff,近十年来他在美国社会学家Goffman和语言学家Fillmore提出的架构(frame英文“frame”一词曾译为“框架”,由于其既可以用做名词,又可用做动词,故译成“架构”。具体而言,“frame”,“framing”为“架构”,“reframe”,“reframing”为“再架构”。,曾译:框架)概念的基础上创立了架构理论(Framing Theory),完善了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并用其来引领和指导政治语篇研究。例如,Lakoff教授在课堂上让学生别想那只大象,学生们都无法做到,因为学生们必须通过想大象才能不去想大象。同样,政治语篇中如果运用了对方的语言或简单否定对方的语言,就会激活对方经常使用的架构,从而落入对方的陷阱。架构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整合了政治学和认知科学的最前沿理论,具有动态性和可操作性,更适合分析政治语篇。例如,针对医保问题,民主党人奥巴马支持延续以雇主支付为主的健康保险制度,主张依靠政府力量,为公司和个人设定医疗保险指引,推行全民健康保险计划。而共和党人麦凯恩则反对联邦政府强制推行全民健康保险计划,认为应该将目前以雇主支付为主的健康保险制度转变为自由市场体系,并用“government takeover”这一词语批评奥巴马的医保政策。“takeover”激活了掌管、控制架构,激活了政府独裁、民众失去自由等场景,唤起了消极的情感,民主党犹如掌握生杀大权的“死亡小组”,从而招致主张共和党“小政府”民众的强烈反对。因此,虽然医保法案事实上对大多数人有利,其总体支持率却不到50%。可见,受众不但关注事实,而且关注事实背后的架构。不同的事实有不同的架构方式,而不同的架构方式则导致受众不同的接受度。相比而言,共和党比较善于运用架构,赢得受众的支持。因此,笔者主要运用架构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以及语料库研究的方法去研究布什与奥巴马演讲中的表层架构与各种隐喻表达以及深层架构与概念隐喻,并探讨当代美国政治语篇的架构隐喻模式。本研究围绕以下三个主要问题:(1) 布什与奥巴马演讲的政治语篇中隐喻性表层架构和非隐喻性表层架构是否具有丰富性?二者关于教育、就业、税收、医保、经济、外交和移民的演讲中,表层架构的使用情况有何异同?原因何在?(2) 布什与奥巴马关于教育、就业、税收、医保、经济、外交和移民的演讲中,深层架构的使用情况是否存在差异?原因何在?是否能够分别体现两党不同的道德观?(3) 布什与奥巴马演讲的政治语篇体现出何种架构隐喻模式?具体表现形式是什么?笔者首先对国内外有关政治语篇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发现以往研究,尤其是国内研究的不足之处,然后通过语料库的研究方法,提取所选语料中的表层架构、深层架构和概念隐喻,并对布什与奥巴马演讲中的语篇做对比分析,概括出当代美国政治语篇的架构隐喻模式,具体内容在第五、六、七章,主要结论如下:(1) 通过对布什与奥巴马总统演讲的表层架构分析,我们发现,布什与奥巴马关于教育、就业、税收、医保、经济、外交和移民七个方面的非隐喻性表层架构共性较多,无明显差异。但在关于教育、就业、税收、医保、经济、外交和移民的演讲中的隐喻性架构各有特色。例如,在布什与奥巴马关于教育方面的演讲中,赛跑架构占主导地位,关于就业、税收、经济、外交和移民方面的演讲中,旅程架构均占主导地位,布什与奥巴马演讲中表层架构的详细分布规律将在第五章阐述。(2) 通过对布什与奥巴马总统演讲的深层架构分析,发现其不同之处基本上体现了两党不同的道德模式。布什的演讲主要体现了共和党小政府的执政理念,严父模式中强调个人负责、个人成功、个人独立的道德观,强调权威以及绝对服从。而奥巴马的演讲主要体现了民主党大政府的执政理念,慈亲模式中强调共情、集体成功的道德观,强调共同发展或彼此理解。这些深层架构究竟如何体现两党的不同道德模式?这是第六章的主要内容。(3) 重大议题的隐喻认知架构均遵循道德价值观→基本原则→议题蕴含的深层架构和概念隐喻→表层架构与隐喻表达→推论→叙事角色六个步骤。任何一个议题首先应从道德价值观出发,而不是从语言出发,遵循道德价值观的基本原则,发掘议题蕴含的深层架构和概念隐喻,然后找出对应的表层架构和隐喻表达。所有的表层架构和隐喻表达均符合深层架构和概念隐喻的推论,保持其中的叙事角色。第七章将以布什和奥巴马关于教育的演讲为例,详细阐述两党的架构隐喻模式及其运作规律。同时,书中将通过布什与奥巴马演讲中政治语篇的表层架构和深层架构的对比分析揭示架构隐喻在政治演讲中的解释力,以及政客究竟是如何运用符合自身道德观的架构来构建自己的语篇,提升演讲的接受度,以实现其政治目的。本研究不同于以往纯粹拘泥于语言本身的研究,它涉及认知科学、神经科学、政治学、传播学等领域,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本研究将以大量的例证和理论分析深刻剖析政治语篇中架构和隐喻的魅力和说服力,为从认知的视角来研究政治语篇提供一些参考,也为我国的政治宣传、新闻传播和跨文化交际等社会活动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咨询。得人心者得天下,善用架构与隐喻者得人心!深入研究美国政治语篇的架构隐喻模式是读懂美国的关键!揭开美国共和党和民主党两党赖以生存的架构与隐喻之神秘面纱是真正理解美国政治话语之根本!
(1)本研究突破了以往的语言研究范式,从政治语篇的核心问题——道德模式出发,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架构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对比研究布什与奥巴马演讲的架构隐喻模式,自上而下从社会和认知两个维度,从受众视角建构美国当代政治语篇,挖掘语篇背后的思维和认知机制,视角独特。本研究克服了以往缺乏系统性、偏重于理论探讨等传统的政治语篇研究方法,凸显了架构理论在政治语篇分析中的动态性和可操作性。
(2)本研究使用了语料库研究方法,该方法可以分析隐喻的疏密度,有利于较完整地总结政治演讲中的概念隐喻系统和架构隐喻模式,使研究成果具有系统性,弥补以往研究的缺陷。
(3)本研究还联系社会文化认知,从整体上构建当代美国政治语篇体系,既有解构,又有建构,系统性强。这对语言学、政治学、传播学和国际关系学等学科的研究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语言教育学会理事、国际交流处副处长,师从George Lakoff 教授,目前研究兴趣主要有:理论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语篇分析、词汇学和英语教学研究等。
本书突破了以往的语言研究范式,从政治语篇的核心问题--道德模式出发,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架构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对比研究布什与奥巴马演讲的架构隐喻模式,自上而下从社会和认知两个维度,从受众视角建构美国当代政治语篇,挖掘语篇背后的思维和认知机制,视角独特。本研究克服了以往缺乏系统性、偏重于理论探讨等传统的政治语篇研究方法,凸显了架构理论在政治语篇分析中的动态性和可操作性。使用了语料库研究方法,该方法可以分析隐喻的疏密度,有利于较完整地总结政治演讲中的概念隐喻系统和架构隐喻模式,使研究成果具有系统性,弥补以往研究的缺陷。联系社会文化认知,从整体上构建当代美国政治语篇体系,既有解构,又有建构,系统性强。这对语言学、政治学、传播学和国际关系学等学科的研究有较大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