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婚姻家庭社会学3
一、 什么是婚姻家庭社会学4
二、 婚姻家庭社会学的简要发展历程5
三、 婚姻家庭社会学的主要视角14
四、 婚姻家庭社会学与其他相关的社会学专业理论17
五、 婚姻家庭社会学研究方法22
第二编婚姻
第二章婚姻要义31
一、 婚姻的定义31
二、 婚姻是男女结成夫妻关系的社会制度33
三、 婚姻从表象上是私人行为,从本质上是社会行为37
第三章婚姻的动机、准则和要件40
一、 婚姻动机40
二、 婚姻准则41
三、 无效婚姻与婚姻要件43
四、 婚龄的变化和婚龄差49
第四章婚姻择偶57
一、 什么是婚姻择偶57
二、 择偶不自由和择偶自由57
三、 婚姻择偶不自由的社会解读60
四、 自由择偶的客观规律64
第五章婚姻媒介与婚姻的成立82
一、 什么是婚姻媒介82
二、 什么是婚姻成立87
三、 “订婚”——传统的婚姻缔结方式87
四、 婚姻登记——现代婚姻成立必经的法律程序89
五、 婚礼——向社会宣告婚姻成立的仪式90
第六章离婚96
一、 离婚是对死亡婚姻的法律认定96
二、 现代社会离婚的主要特点和规律97
三、 产生离婚的现代社会因素101
第三编家庭
第七章家庭与社会105
一、 家庭的概念界说106
二、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109
三、 社会学视角中的家庭111第八章家庭关系与家庭结构119
一、 什么是家庭关系与家庭结构119
二、 家庭关系120
三、 家庭结构130
第九章家庭功能162
一、 什么是家庭功能162
二、 家庭的各种功能164
第十章家庭伦理192
一、 什么是家庭伦理192
二、 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193
三、 传统家庭伦理的继承与批判197
第十一章家庭生活方式与管理201
一、 什么是家庭生活方式201
二、 现代家庭消费方式202
三、 现代家庭生活闲暇方式206
四、 现代家庭建设与管理209
第十二章家庭的历史、现状和未来213
一、 摩尔根与恩格斯关于人类家庭历史的回顾与推断214
二、 当代社会大变动中的婚姻家庭230
三、 人类社会家庭的未来236
主要参考文献243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结束了“文化大革命”,开始拨乱反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正确国策,同时也为社会科学研究和社会科学院正名。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全国第一次公开招考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本人应考,成绩合格,被正式录取,并被推荐到天津社会科学院,开始从事社会科学专业研究工作。研究伊始,我从哲学专业转变为社会学专业。为了弥补社会学知识方面的缺陷,我参加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举办的全国第二期社会学讲习班和教育部委托南开大学举办的全国高校首届社会学师资培训班的学习。1981年,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社会人类学家伯顿·帕斯特奈克教授应费孝通教授的邀请来中国天津进行有关“中国女性生育、婚姻和家庭状况”的调查,我又有幸参与了这项合作研究,有机会在社会学研究的实践中直接向国外的学者学习,从此开始了婚姻家庭研究的学术生涯。以后在天津的这项由中外学者联合进行的生育、婚姻和家庭研究,由中国学者扩展到北京、上海、南京、成都等其他四个城市同时进行,称为“中国五城市家庭调查”。该课题被立项为“六五”国家哲学和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得到了资助。我是该课题的负责人之一。
特殊的历史经历和机遇,使我在三十多年的社会学研究生涯中和婚姻家庭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1986年我撰写的第一本《家庭社会学》公开出版,以后又发表过大量与婚姻家庭相关的学术论文和著作,包括论文《试论婚姻中的交换价值》、《中国城市现代家庭模式》、《论婚姻的社会性》等,著作《现代家庭生活方式》、《当代中国家庭大变动》、《家庭导论》(译著)、《社会变迁中的家庭——家庭社会学》等相继问世,其中日文版《中国家族的变迁》由日本著名的岩波书店出版。在此过程中我积累了大量的婚姻家庭研究资料,经历了多维度的理性思考,为撰写好本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书注重婚姻家庭社会学知识的介绍,注重婚姻家庭社会学知识中蕴含的理论体系的研究与构建。内容包括婚姻家庭社会学学科基础知识的概述、婚姻编、家庭编,强调家庭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对它的过去、现状和未来进行了回顾和展望。婚姻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家庭的基础和前提,和家庭不可分割,从某种意义上说,本书称为“婚姻家庭社会学”,而不是像以往那样概称为“家庭社会学”,是想把关于婚姻的概念更加突出出来。从本书设计的框架和内容上看,有关婚姻问题的议论和阐述也占据了很大的篇幅、很重要的位置,是符合实际的。它涉及婚姻动机、婚姻要义和要件、择偶、婚姻媒介、婚姻成立、离婚等内容。家庭系列则包括家庭的理论界说、家庭与社会、家庭关系、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家庭伦理、家庭生活方式、家庭发展史,以及中国婚姻家庭的社会管理等。
婚姻家庭社会学自序今天中国和世界都在发生着快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和这样的变化相适应,婚姻家庭领域出现了很多新鲜事物和问题,也有各种奇谈怪论,有些议论反映了在婚姻家庭基本理论中的混乱。因此,我以为今天更应该崇尚科学,追求真理,重申婚姻家庭的基本理论。本书将就什么是婚姻,什么是家庭,婚姻的本质在于婚姻的社会性,婚姻是私人行为和社会行为的矛盾统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关系、结构、功能、伦理等,以及到目前为止家庭还不能为其他社会组织和群体所取代等重要理论问题集中阐述,以正本清源,建立起婚姻家庭社会学的科学理论体系。
本书首先是大学社会学专业以及其他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以满足教学和科研需要。从社会的角度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在“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社会风俗和氛围中,绝大多数人到一定年龄都会结婚并拥有自己的新家庭。但很少有人认真思考过人为什么要结婚,社会为什么要有婚姻家庭制度,很多人在这两个基本问题上也许是“文盲”了一辈子。因此我以为,阅读本书及其他相关的书籍,获取婚姻家庭知识,增加婚姻家庭的理性认知,对正确地处理婚姻家庭现实问题,建设幸福和睦的家庭是必要的。理论是对事物本质的揭示和客观运行规律的阐述,对每个人都是不可缺少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的读者群不仅是大学生和相关的理论工作者,还包括社会大众。
在本书出版之际,我由衷地怀念我的恩师、中国社会学界老前辈雷洁琼教授对我的关怀和教诲,她曾经为我写过的第一本《家庭社会学》作序。在她老人家仙逝七周年之际,我向她的在天之灵表示深深的祝福和谢意,没有她的鼓励和帮助,我的家庭社会学研究是坚持不到今天的。
本书首先是大学社会学专业以及其他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使用的教材,以满足高等院校教学和科研需要。对于社会大众来说,阅读本书可以获取婚姻家庭的知识,对于增加婚姻家庭理性、正确处理婚姻家庭的现实问题,以及建设幸福和睦的家庭也是十分有益的。
潘允康,天津社会科学院首席专家、研究员。曾任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学会城市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会长、天津市婚姻家庭研究会会长,主要学术研究方向为家庭社会学和城市社会学,在学术研究生涯中共主持和承担了7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撰写多部学术著作,发表论文百余篇。从1993年起开始享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天津市劳动模范。
家庭社会学是社会学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本书系统阐述了研究婚姻家庭的理论与方法,特别立足于社会学基本理论,展现社会学学科特点,将婚姻家庭放到社会大舞台和社会大背景中审视,从社会现实和社会变迁的角度解剖和分析问题,以思考婚姻家庭演变的客观规律,揭示婚姻家庭从表象上是私人问题、从本质上是社会问题的道理。
婚姻和家庭是不可分割的。婚姻是家庭的起点,家庭是婚姻的延续和结果。本书按照这样的逻辑和顺序,将婚姻和家庭作为两个主体编。在婚姻编里,分章节论述了婚姻的概念和本质、婚姻要件、择偶、婚姻媒介与婚姻的成立以及离婚等。在家庭编里,则包括家庭的概念、家庭与社会、家庭关系与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家庭伦理、家庭生活方式与管理等问题。婚姻家庭有其历史、现状和未来,对于它的自然历史进程,本书有专门的章节介绍。另外本书在导论部分对家庭社会学的产生和学科建设也有介绍。
本书首先是大学社会学专业以及其他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使用的教材,以满足高等院校教学和科研需要。对于社会大众来说,阅读本书可以获取婚姻家庭的知识,对于增加婚姻家庭理性、正确处理婚姻家庭的现实问题,以及建设幸福和睦的家庭也是十分有益的。
本书配有作者讲课所用课件。任课老师如有需要,请填写本书最后页“教师反馈及教辅申请表”索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