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版从书主编前言
致谢
导言
第一章 战后青少年与摇滚乐
战后青少年市场的发展
摇滚乐的文化影响
摇滚乐在寻求偶像
作为“全球”音乐的摇滚乐
战后青少年文化与CCCS
结论
第二章 1960年代的摇滚乐、政治与反文化
反文化
音乐、毒品与反文化
反越战运动
民权运动
反文化意识形态与非西方的青少年
结论
第三章 重金属
重金属音乐的起源
重金属与性别
极度金属、青少年与后工业社会
重金属、撒旦主义与青少年自杀
结论
第四章 朋克及朋克摇滚
朋克的起源
联合王国的无政府主义
朋克风格
全球背景下的朋克
结论
第五章 雷鬼乐与拉斯特法里文化
雷鬼乐的起源
雷鬼乐与拉斯特法里教
雷鬼乐在英国
英国白人青少年与雷鬼乐
雷鬼乐和澳大利亚土著青少年
结论
第六章 说唱乐与嘻哈文化
说唱乐与嘻哈文化的起源
嘻哈文化和流散各地的非洲人后裔
嘻哈文化作为全球资源
嘻哈文化在西欧
嘻哈文化在日本及大洋洲
结论
第七章 彭戈拉和当代亚洲舞曲
彭戈拉舞曲的起源和发展
彭戈拉节拍和亚洲青少年
后彭戈拉亚洲舞曲
新的亚裔青少年认同
结论
第八章 当代舞曲音乐和俱乐部文化
当代舞曲音乐的起源
舞曲音乐、技术和DJ的角色
新的道德恐慌
“俱乐部文化”和“新部落”
舞曲音乐和新社会运动
舞曲音乐和性别
结论
第九章 青少年和音乐制作
青少年、音乐制作和摇滚乐
成为乐队
音乐制作与认同
女性和音乐制作
音乐制作与教育
结论
第十章 谁的一代?青少年、音乐与怀旧
谁的一代?
青少年的“黄金时代”
X一代
小结
术语表
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相关网站
第一本研究西方流行音乐与青少年文化的专著,对中国相关领域的研究者,以及西方流行音乐爱好者极有参考价值.
苏瑞大学(Surrey University)社会学讲师,曾经参与法兰克福的洛克莫比尔(Rockmobil)项目。著有《流行音乐和青少年文化:音乐,身份和场所》(2000)和《吉他文化》(2001,与他人合著)。
这本书写得生动而又通俗,作者从文化、社会和历史等角度全面描述了战后流行音乐的不同流派,包括摇滚乐、迷幻流行乐、朋克和重金属,还有拉普、雷夫、高科技舞曲。作者通过不同的章节分别考察了由这些音乐流派催生出来的不同风格的青少年文化。利用在社会学、媒体研究和文化研究领域的主要成果,本书从空间与场所、种族、性别、创新、教育、休闲等方面梳理了战后各种通俗音乐流派对年轻听众具有何种文化意义。该书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它摆脱了传统的盎格鲁-美利坚视角。除了英国和美国的例子外,本书还使用了在德国、荷兰、瑞典、以色列、澳大利亚、新西兰、墨西哥、日本、俄罗斯和匈牙利等国进行研究取得的成果,将青年文化与流行音乐之间的关系作为一种真正的全球现象展现给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