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坚守,“科学元典丛书”铸就文化丰碑 ——“科学元典阅读与科技源头创新”沙龙成功举办

市场运营中心2025-11-18

2025年11月15日下午,“科学元典阅读与科技源头创新”沙龙在中国科技会堂隆重举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等高校、科研机构与新闻出版界的三十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北京大学出版社历时二十年打造的“科学元典丛书”,就科学经典的出版价值、科技创新的思想源头、科学史学科基础建设与科学文化建设等议题展开热烈研讨。

 活动现场_副本.jpg

活动现场

北京大学出版社的“科学元典丛书”,遴选自古希腊以来,主要是文艺复兴时期近代科学诞生以来,经过较长时期历史检验的科学经典著作。这些著作可谓“经典中的经典”,是人类智识史上划时代的丰碑,对科学的发展、对人类思维方式和世界观的改变、对人类文明的进程,均产生过巨大影响。自2005年至今已经出版70余种,覆盖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学、实验心理学、信息科学等多个学科,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科学名著汉译丛书,连续列入“十一五”到“十四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累计销量突破170万册,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二十年匠心打造,铸就北大文化丰碑

北京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董事长夏红卫在发言中回顾了“科学元典丛书”出版的初心。他指出,自一个多世纪前“赛先生”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帜在北大扬起,北大便成为中国现代科学精神的重要发源地。北大出版社秉承这一传统,以“学术为本”为理念,致力于发掘、整理、翻译并结合当下的科学发展重新解读那些塑造人类思维、推动文明进程的科学元典。他强调,北大出版人将持续坚守学术初心,让科学元典成为科技创新的“思想压舱石”,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夏红卫_副本.jpg

夏红卫

科学元典丛书”出版主持、北京大学出版社副编审陈静分享了丛书20年来的编辑和出版历程。她提到,丛书并非简单地按照原著进行直接翻译出版,而是汇聚了一批国内优秀的专家、学者,与编辑团队一起,在充分尊重原著的基础上,构建起以原著“文本知识”为核心的多层级知识阅读圈层。在跨媒体传播方面,丛书积极拓展音频讲解、视频微课、科学元典名篇赏读沙龙、“科学再发现”主题展览等多种形式。陈静感言,二十年坚守离不开译者、导读专家与广大读者的支持,北大出版人将继续以专业态度推动科学元典铸造新的文化丰碑。


科学元典是方法创新和学科发展的“源头活水”

在主旨发言环节,“科学元典丛书”主编任定成教授围绕科学元典中的思想、方法与创新精神展开深入阐述。他指出,在各种科学方法纷繁众多的今天,科学元典以其原创性,成为“不确定之海上的智慧岛屿”,为探索者提供坚实的理性依托。因为每一种方法出来之后都会被人质疑,唯一没有被质疑的就是科学经典。因此,科学元典不仅是科学革命的丰碑、新学科的基石,更是取之不竭的“方法之母”。他强调,“阅读科学元典就是‘拒绝思想预制菜’,要直接从科学元典中汲取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丰富营养,与科学史上的伟大灵魂直接对话”。

 任定成_副本.jpg

任定成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主任张藜教授从学科建设角度,探讨了“科学元典丛书”对中国科技史研究的意义。她指出,“科学元典丛书”为中国科技史研究提供了扎实的文献基础,推动了学科从“描述性叙事”向“分析性研究”转型。她特别提到《化学基础论》等经典的译介,不仅还原了科学革命的现场,也为国际科学史对话提供了本土化资源。

张藜_副本.jpg 

张藜

科技日报原副总编辑王直华以“请问《元典》何时出”为题,以轻松而深刻的提问引发听众对经典出版与时代需求的思考。他从传播学的角度指出,科学传播的本质是双向“交流”,科学元典呈现了结构完整的自然科学经典和文化创新体系,拥有高度的学术内涵、深厚的情感内涵与优质的表达,真正实现了让经典在双向互动中“活”在读者心中。


多维视野,共话科学元典的时代价值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王国强研究员结合自身研究经历,指出“科学元典丛书”是理解科学思想与方法论的关键载体。他强调,通过精读元典,才能真正理解科学思想,元典最珍贵的价值就在于展现“科学思想”的本质——不仅是知识积累,更是面对复杂问题时展现的创造性思维和系统方法论。他更以密码学研究为例,说明元典思想如何为当代科技创新提供源头活水。

北京师范大学刘孝廷教授从文化建构角度,阐述了丛书对中国科学文化建设的价值。他指出,该丛书实现了“书得其人、书得其事、书得其时、书得其用”的完整价值,既是连接中西科学文化的桥梁,更是激发理想、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他建议通过巡回展览、设立奖项等途径深化经典普及,让元典真正融入教育体系,最终实现从引进消化到创新输出的文化跨越,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北京化工大学崔伟奇教授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刘立教授指出,“科学元典丛书”的二十年坚守体现了北京大学出版社的文化自觉与学术担当。在创新文化土壤仍显薄弱的当下,面对人工智能时代新的挑战,丛书秉持“长期主义”理念,为夯实科技创新根基提供了重要支撑,是培育严谨求实的创新文化、传承科学精神的重要载体,其价值历久弥新。

“科学元典丛书”总策划周雁翎回顾了从2005年第一部著作出版至今的二十年历程。他坦言,做好经典出版需要“与书谈恋爱”的深情与坚守,并寄语青年编辑继续推进“出版100种科学元典”的基础目标,展现出一代出版人的文化情怀和使命感。其他与会学者也从教学实践、学科建设、跨文化互鉴等角度,分享了科学元典在高校课程、科普推广与创新文化建设中的具体应用,高度肯定了丛书的出版价值和时代意义,并提出丛书进一步深度开发的有益建议,以期推动元典阅读走向更广泛的公众群体。

张藜教授作总结发言,她指出,本次沙龙不仅是对“科学元典丛书”二十年成果的回顾,更是对科学精神传承与科技源头创新的再动员。她呼吁推动科学元典的深度阅读与创造性转化,让经典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嘉宾发言_副本.jpg

嘉宾发言


守正创新,经典阅读的当代使命

在当下信息碎片化、阅读趋向功利与浮躁的时代,北京大学出版社“科学元典丛书”历时二十载的出版历程,彰显了北大出版人一份难得的坚守与沉静,更是一种具有远见的文化行动。丛书部分品种曾入选教育部《全国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版)》及中小学图书馆馆配目录,并推出经典红皮版、彩图珍藏版、学生版、学科版等多个版本,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

二十载耕耘,“科学元典丛书”以其持久的生命力与广泛的影响力,证明了经典阅读在当代社会的不可替代价值。本次沙龙的举办,不仅是对科学元典过去二十年出版成果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科学阅读与创新文化建设的展望。在经典与创新的交汇处,我们看见科学精神生生不息,文明薪火代代相传。

大合影_副本.jpg

活动合影

科学元典丛书(经典红皮版、学科版、学生版、彩图珍藏版)_副本.jpg 

科学元典丛书(经典红皮版、学科版、学生版、彩图珍藏版)

 

 


版权所有 ©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

京ICP备0907256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4978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160